登录   注册

科技动态

科学家成功解析大脑掌管学习记忆的“分子开关”2025-02-05

 
  在人类大脑的微观世界里,有一类名为“NMDA”的神奇受体,它们就像嵌套在神经突触上的“分子开关”,掌控着学习与记忆等功能的神经信号传递,广泛参与神经发育、突触可塑性、认知及情绪等高级脑功能调控。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的竺淑佳研究员团队,凭借多年技术沉淀与创新探索,成功从成年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和海马中提取NMDA受体,首次以原子分辨率将内源NMDA受体的三维结构呈现出来,并详细揭示了该受体的3种主要亚型及比例,相关成果23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内源”是此次研究成果的闪光点所在。竺淑佳介绍,以往学界针对NMDA受体的研究多依...

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发2025-02-05

 
  2024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颁奖仪式16日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陈立泉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院士获个人成就奖,“银河系早期形成与演化”等4项成果获基础研究奖,“大规模压缩空气储能新技术与应用”等5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黑土区耕地退化阻控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等5项成果获科技攻关奖。
  两位个人获奖者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这些获奖成果集中展现了中国科学院围绕“四个面向”取得的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重大产出,充分彰显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在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抢占重要领域科技制高点方面的使命...

腾讯Angel平台:打造大模型“超级流水线”2025-01-20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模型参数动辄超万亿,训练数据更是超十万亿级别,如此庞大的规模给模型训练和推理带来了通信、效率等多方面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腾讯自主研发了Angel机器学习平台。
  “Angel机器学习平台能帮助提供更好的‘基建体系’,助力大模型高速运行。”1月15日,腾讯机器学习平台部总监陶阳宇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Angel机器学习平台针对众多核心底层硬件和关键软件技术实现自主研发,通过工程能力创新,可支持万亿参数规模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以及涉及大规模计算量的应用部署,助力实体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
  确保训练“不...

“星火·链网”燎原之势渐成2025-01-20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日益成为产业升级、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提出建成支持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保障数据安全自由流动的流通利用设施。
  作为全球区块链领域的一张“中国名片”,“星火·链网”是以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目标,由中国信通院发起建设的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自2020年启动以来,“星火·链网”从萌芽到成长,从初步探索到逐步完善,燎原之势渐成。不久前,“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济南)正式上线,标志着“星火·链网”覆盖范围和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星火·链网”作为新型数字...

日饮三杯绿茶有助保护大脑健康2025-01-20

 
  日本金泽大学医学院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天饮用3杯或更多绿茶可能有助于保护大脑健康,而喝咖啡则未显出明显效果。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npj食品科学》杂志。
  此次团队对8766名65岁及以上参与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详细评估了参与者的饮食情况、磁共振成像数据和认知能力。他们通过食物频率问卷来评估参与者每日的绿茶和咖啡摄入量,并将其分为4档:0—200毫升、201—400毫升、401—600毫升和601毫升以上。
  结果显示,绿茶摄入量越高,脑白质病变(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白质异常改变)体积越低。每天饮用600毫升绿茶的参与者,脑白质病变比饮用200毫升或更少的参与者低...

碱基编辑技术可提高感染朊病毒小鼠生存率2025-01-20

 
  科学家在治疗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朊病毒病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基因编辑疗法,可以显著延长患病小鼠的寿命,为治疗人类患者带来希望。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医学》杂志上。
  朊病毒病是一种罕见但非常严重的疾病,它会导致大脑中蛋白质异常折叠,进而破坏脑组织。这种疾病目前没有治愈方法,一旦发病,病情会迅速恶化。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名为“碱基编辑”的技术,可以在DNA中进行精确的单个字母更改,以减少有害的朊病毒蛋白数量。
  通过这种基因编辑方法,研究人员能将小鼠大脑中致病朊病毒蛋白水...

SpaceX“星舰”进行第七次试飞2025-01-20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北京时间1月17日6时38分,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从美国得克萨斯州起飞,完成第七次试飞发射。该火箭第一级助推器又一次实现发射塔回收,但第二级飞船确认出现故障。
  SpaceX直播画面显示,升空约3分钟后,一级助推器B14成功与“星舰”S33箭体完成分离。升空约7分钟后,一级助推器在降落时由发射塔上的机械臂“夹住”,在半空中被“捕获”回收。这也是SpaceX第二次成功实现“筷子夹火箭”。
  助推器返回后,“星舰”继续飞向太空。飞船原计划绕地球飞行并降落在印度洋,然而,遥测数据显示,6台“猛禽”发动机中的...

AI工具识别虚假新闻准确率达99%2025-01-20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6日报道,德国基尔大学科学家研制出一款新型人工智能(AI)工具。这款工具能以高达99%的准确率,精准识别出虚假新闻,为打击在线错误信息提供了重要手段。在英国剑桥最近举行的第44届智能电网与人工智能国际学术会议(SGAI)上,研究团队展示了这款AI工具。
  研究团队透露,他们开发的方法使用了名为“集成投票”的技术。该技术融合多个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结果,来判断新闻来源是否值得信赖、新闻内容是否真实。测试结果显示,这项技术能以99%的准确率识别出虚假新闻。
  研究团队表示,虚假信息泛滥已成为数字时代的一大“顽疾”。它不仅损害了公共话语的...

直接空气碳捕获能否减排“降温”?2025-01-20

 
  2015年,包括195个国家和欧盟在内的各方共同签署了《巴黎协定》,承诺将制定并实施一系列计划,旨在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严格限制在1.5℃以内。然而,到了2023年,全球气温在全年大部分时间甚至整个年度都突破了这一临界值,这不禁让人对实现该宏伟目标的长期可行性提出质疑。
  为了扭转这一趋势,全球必须致力于削减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为此,人们已经提出并采纳了多种旨在“稳定气候”的应对策略。其中,许多策略都聚焦于大幅削减二氧化碳(CO2)排放,并辅之以直接空气捕获(DAC)技术,该技术能从人们周围的空气中,高效去除CO2。
  高效降低大气中碳浓度
  想象一下,一...

新系统直接从大气中高效捕获CO22025-01-20

 
  据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官网13日报道,该校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空气碳捕获系统,能直接从空气中捕获约420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的二氧化碳(CO2)。该系统不仅高效稳定,历经数千次碳捕获循环而性能无损,而且极具普适性,几乎可部署在任何地方。
  发电厂和交通运输业排放的CO2约占全球CO2排放总量的53%,其余碳排放源自工业、农业、商业和住宅建筑等人类活动。碳捕获技术此前主要聚焦于从发电厂、炼油厂、混凝土工厂等排放源头消除温室气体,也有不少科学家致力于直接空气碳捕获技术,从大气中直接捕获CO2。但这项技术难度极大,因为大气中CO2的浓度极低。而最新研制出的碳捕获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