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5月23日电?(记者刘霞)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22日报道,美国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直线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发出有史以来最强X射线脉冲。该脉冲仅持续4.4万亿分之一秒,产生的功率却接近1太瓦(100亿兆瓦),为普通核电站年产量的1000倍。这些超快X射线可用于更详细地拍摄分子内部情况,促进基础物理和材料科学领域发展。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学》杂志。
直线加速器相干光源是一种X射线激光器,其工作原理是将电子束加速到极限速度,然后用一系列磁铁使电子束“摆动”,并以X射线形式发射辐射。
最新实验中,阿戈斯蒂诺·玛里奈利及其同...
◎本报记者?代小佩??实习生?朱珂影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进展和安全使用,一直是大众在肿瘤防治方面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120万元一针的CAR-T产品能让癌细胞清零治愈癌症”“癌性疼痛不能用止痛药”“硼药能治愈肝癌、肺癌”……这些关于抗肿瘤药物的传言是真的吗?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传言一:百万元抗癌针能让癌细胞清零治愈癌症
专家回应:“癌细胞清零”不等于“临床治愈”
T细胞是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的主力军。CAR-T疗法的原理是将患者体内的T细胞取出,在体外给T细胞装上肿瘤嵌合抗原受体(CAR),从而让T细胞具有更强的癌细胞识别能力和杀伤力,从...
科技日报北京5月22日电?(记者刘霞)据《自然》网站21日报道,欧洲空间局近日宣布,即将进行的“火星太空生物”火星任务将使用一种开创性的核能源——镅。其反应装置拟利用镅的放射性衰变产生热量来保持航天器温度。这也是航天器首次将镅用于加热装置。
利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的装置,称为放射性同位素加热器单元(RHU)。将RHU安装在航天器上,可以为航天器的各种部件和仪器提供可靠且持久的热源,使它们在寒冷的太空中保持温暖。这对于在外层空间或其他天体等极端寒冷环境下运行的任务尤其重要,在这些极端环境中,电加热器等传统加热方式可能无法运作。
欧洲空间局历...
科技日报讯?(记者宋迎迎?魏依晨)5月18日,由山东大学和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发起的“守望·逐光”科普育人项目在江西省井冈山市启动。
“守望·逐光”项目以农村留守儿童为服务对象,依托在线帮教平台,组织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健康辅导、学业帮扶等支持,解决教育资源跨地区流动难题,实现精准“扶智”。项目通过开展“院士进校园”“科学家面对面”等活动,推动科学普及,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科学素养。
在项目启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吕跃广表示,这个项目是用科技手段赋能乡村教育的有益尝试,希望大家以井冈山精神为指引,打造一批高质量的科普...
◎本报记者?赵汉斌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找到并保护物种丰富度和特有性高的热点地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
长期以来,车静课题组致力于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分类、演化及保护的研究工作。近日,他们联合国内外多个团队,以目前全球受胁物种比例最高的两栖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以南岭为代表的6个被忽视的中国东南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为其他类群的保护评估工作以及未来保护区建设规划提供了方向和指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
监测种群动态?推进生态修复
青蛙、蟾蜍...
◎本报记者?陈?曦
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5月11日9时发布地磁暴红色预警:北京时间5月10日23时起发生地磁暴,最大级别达到超大地磁暴(Kp=9)水平,预计后续仍可能发生大地磁暴。
与地磁暴相关新闻同时出现的,还有“地磁暴让手机信号中断、引发失眠、导致飞机引擎故障”等网络传言。它们被大量传播,引起部分公众不安和恐慌。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为您拨开迷雾、找寻真相。
地磁暴让手机信号中断?
真相:对手机通信没有影响
手机作为现代主要通信工具,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有网友称,地磁暴会导致手机信号中断。
对此,天津市天文学...
科技日报讯?(记者韩荣)记者5月17日记者获悉,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自主研制的EBH315Q横轴式超重型硬岩掘进机日前在贵州、山东等矿区极复杂地质条件下成功应用,并稳定运行,累计掘进超过100千米。这为我国高瓦斯矿井和冲击地压全岩巷道的安全、高效施工开辟了新路径。
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贵州西部矿区高瓦斯矿井众多,煤层埋深大、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硬度大,给瓦斯治理带来诸多困难,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生产。中国煤科太原研究院针对施工条件制约及后配套运输条件复杂等客观因素,成功研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BH315Q横轴式硬岩掘进机。
该装备以可截割岩石硬...
【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钱明辉??应芷安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处于前所未有的活跃期,随着5G、3D视觉传感、纳米级3D/4D打印、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正经历着技术基础、经营逻辑、服务模式、消费群体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各地文化科技融合存在差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高度重视。2012年“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2019年《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出台;2022年印...
科技日报讯?(记者史俊斌)记者5月18日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悉,由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赵伟领衔的智能媒体计算机团队,通过数据可信重建以及弱监督深度学习框架,破解了数据质量低及标注数据稀缺难题,进一步揭示了神经网络的决策机制,有效提升了现有可信人工智能方法的鲁棒性、可解释性和安全性。相关论文《可信冲突多模态学习算法》日前获国际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学术会议AAAI?2024杰出论文奖。
人工智能已经日益深入人们生活。在医疗、自动驾驶等复杂场景中,人工智能对决策任务的误判可能造成重大损失。传统可信人工智能多关注单模态数据,无法满足实际场景中多模态数...
5月13日记者获悉,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国课题组首次发现并证实了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b(CYTB)可编码一个新的线粒体基因编码胞质翻译的蛋白CYTB-187AA,表明CYTB-187AA在哺乳动物的早期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成果近日刊发于国际期刊《细胞-代谢》。
细胞中有许多细胞器,它们有秩序地进行生命活动,维持整个细胞运转。其中,线粒体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器,它们有自己的DNA,这些DNA被称为线粒体基因组。
“细胞核里储存着人体重要的基因组。基因组通过转录和翻译,构建出人体最根本的生命物质。”作为论文通讯作者,刘兴国介绍,“线粒体基因组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