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辑圈点】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张梦然)在发表于最新一期《焦耳》杂志的一篇前瞻性研究论文上,美国生物工程师介绍了一种创新的食品生产方式,称为“电农业”(Electro-Agriculture)。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太阳能驱动的化学反应来替代自然界的光合作用,从而更高效地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植物可以利用的有机分子。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让植物改造后能够吸收这些有机分子。
据研究团队估计,如果全美的粮食作物均采用“电农业”的方式生产,所需耕地面积将大幅缩减达94%。此外,这项技术同样适用于在太空中生产粮食。
光合作用虽然支持着地球上的大多数生命形式...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佳欣)荷兰癌研所科学家证实,癌细胞可利用这些核糖体来增强它们的“隐形”能力,从而躲避免疫系统的追踪。相关论文10月21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这一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核糖体的认知。
免疫系统时刻在监控着人们的身体。为了生存,癌细胞需要避开这种检查。癌细胞可能会利用人体的蛋白质工厂来让自己“隐身”。每个细胞中都包含数百万个微小工厂——核糖体。
新研究表明,当细胞接收到来自免疫系统的危险信号时,它们会改变核糖体,使一种带有伸出的灵活臂的核糖体(称为P-柄)占据优势。这种变化会加速特定抗原呈递,响应免疫系统。也就是说,正常细胞...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佳欣)据最新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来自英国威康桑格研究所、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及其合作机构的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测序和其他基因组学技术,创建了首个人类产前胚胎皮肤的单细胞和空间图谱,并揭示了包括毛囊在内的人类皮肤的形成机制。
在实验中,研究团队在培养皿创建了一个能够生长毛发的“迷你皮肤器官”。利用这一类器官,他们发现了免疫细胞在无瘢痕皮肤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使用了产前胚胎皮肤组织样本,将其分解以观察悬浮状态的单个细胞以及组织内细胞。他们利用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技术,分析了时间和空间中的单个细胞变...
2025年的脚步越来越近,美国《福布斯》网站在近日报道中预测了2025年值得关注的四大技术趋势。文章强调,这些最具变革性的技术将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同时也会颠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AI代理走向“舞台中央”
步入2025年,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诸多进展中,最受瞩目的,非AI代理莫属。
AI代理,指那些能够替人类进行逻辑推理并完成复杂任务的智能体。美国OpenAI公司坚信,AI代理将在2025年占据主流地位。该公司首席产品官凯文·韦尔表示,他们期待与AI的互动能像与真人互动一样自然流畅。
在OpenAI的演示中,一个AI代理的应用实例生动展示了其潜力:...
10月14日,第90届巴黎国际车展在凡尔赛门会展中心拉开帷幕,持续7天,预计将吸引50万参观者。巴黎车展可追溯至1898年的国际汽车沙龙会,是全球历史最悠久的车展,也是世界五大车展之一。
今年参展的47家整车制造商中,来自中国的10家车企格外引人注目。在欧盟针对中国电动车加征高额关税的关键节点,中国车企并未退缩,在巴黎发起了“魅力攻势”,宣示继续开拓欧洲市场的坚定决心。
全球车企在欧洲市场同台竞技
在本届车展中,国际汽车制造商如大众集团(奥迪、斯柯达)、宝马、起亚在近几年缺席车展后卷土重来;特斯拉全电动SUV版Cybertruck惊喜亮相;凯迪拉克也带着新...
科技日报北京10月9日电(记者张佳欣)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和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的量子物理学家们,利用量子纠缠在原子和电子尺度上再现了一个充满不同滴答声“房间”的场景。这一成就可能为开发新型光学原子钟铺平道路。相关研究成果9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光学原子钟通过监测原子内部固有的“滴答”频率来极其精确地追踪时间。尽管这些时钟已经达到了极高的精度,但它们仍受到量子力学中固有不确定性的限制,这似乎给时钟的精度设定了一个无法逾越的上限。然而,量子纠缠现象或许能够提供一种突破这种限制的新途径。
当两个粒子处于纠缠状态时,对一个粒子...
科技日报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张佳欣)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研究人员首次研发出无需电力就能向机器人发出复杂指令的方法,这能为机器人“大脑”腾出更多“思考”空间。这一世界首创成果为新一代机器人的诞生开辟了可能。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先进科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模仿人体某些部位的工作原理,使用一种新型紧凑型电路,通过内部流体压力的变化,向设备传输了一系列指令。通过将软件的工作卸载到硬件上,新型电路可为机器人的“思考”腾出计算空间,原本用于控制中心的空间可转而用于运行更复杂的AI软件。
研究人员称,简单来说,机器人分为两部分,即大脑和身体。AI大...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获悉:由该所和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通过研究嫦娥五号月壤不同矿物中的氢含量,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利用月壤大量生产水的方法,有望为未来月球科研站及空间站的建设提供重要设计依据。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8月22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创新》。
水是建设月球科研站及未来开展月球星际旅行,保障人类生存的关键资源,探寻水资源是月球探测的首要任务之一。科学家之前主要关注月球上自然态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前期研究结果表明,月壤玻璃、斜长石、橄榄石和辉石等多种月壤矿物中含有少量水,但这些矿物的含水量仅在0.0001%—0.02%之间,...
9月22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产生了42.02万高斯(即42.02特斯拉)的稳态磁场,打破了2017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产生的41.4万高斯的世界纪录,成为国际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新的里程碑。这也是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继2022年混合磁体成功创造45.22万高斯的世界稳态磁场纪录之后,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技术突破。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晨光介绍,在中国科学院和安徽省联合科研攻关项目支持下,经过近4年的不懈努力,强磁场技术研究团队创新了磁体结构、优化了制造工艺,最终在32.3兆瓦的电源功...
近日,广西河池市2024年度第二期粤桂协作人才交流暨科技系统干部能力提升培训班举办。自粤桂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深圳市和河池市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人才合作,签署了多项合作框架协议。
“此次培训,我们学习到深圳地区的先进理念。我们会充分抓住粤桂科技人才协作帮扶的机遇,积极谋划和促成项目、人才、技术、平台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和水平。”广西林胜堂蚕具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韦莫晓告诉记者。
2023年以来,河池市科技局坚持以党管人才、以党建引领人才发展,先后5次赴深圳洽谈科技创新合作事项。双方通过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构建区域创新合作桥梁,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