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科技动态

光钟信号与电信数据首次实现同传2025-06-23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佳欣)来自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在新一期《光学》期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证明在数十公里的实际部署多芯光纤中,超稳定光学原子钟(以下简称“光钟”)信号可以与电信数据同时兼容传输。这表明新兴的高容量光纤网络不仅能传输海量数据,还有望精准同步世界各地的原子钟,为基础科学、精密测量乃至全球时间标准的演进打开新大门。
  研究团队在意大利拉奎拉部署的多芯光纤中,开展了为期3小时的实地测试。在同时传输模拟电信数据的条件下,光学信号的频率不稳定度达到目前最先进光钟所需的精度标准。
  随着全球数据需求持续飙升,支持更...

科技竞争要靠实力而非政治伎俩2025-06-20

 
  近日,美国驻巴拿马大使馆宣布,美国政府将与巴拿马公安部合作,用“安全的美国技术”取代巴拿马13个站点安装的中国华为电信设备,美国将为此出资800万美元。
  随后,巴拿马总统穆利诺回应称,这是美国使馆的单方面声明,美国使馆无权评论巴方作出的决定,美国不要“将巴拿马卷入地缘政治冲突”。
  巴拿马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根据自身需要选择电信设备来源和科技合作伙伴无可厚非。而美国先是通过出资介入项目,再提出附加要求,排挤华为设备,最后越过巴拿马政府单方面抢发新闻,试图拉巴方下水,炒作华为设备的安全问题,这一政治伎俩着实处心积虑。
  对巴拿马来说,原本顺...

共探中德高教协同创新方向2025-06-20

 
  由同济大学主办、同济经管中德中心承办的“同济日暨同济—德国论坛2025”近日在德国柏林隆重举行。此次论坛以“迈向可持续转型的新路径:中德合作驱动绿色未来”为主题,汇聚中德学术界与产业界多方力量,共同探索中德高等教育领域协同创新的新方向,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中欧合作动能。
  打造更具韧性的教育共同体
  “同济日”作为中德中心年度对德合作重要活动,涵盖同济大学柏林海外教学基地、海外招生基地、海外人才招聘基地和“同济—许继可持续能源管理国际联合创新中心”揭牌、企业导师授证、专题论坛、招生推介、人才招聘等多项内容。
  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同...

早期地球RNA自我复制过程重现2025-06-19

 
  科技日报讯(记者张梦然)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化学家在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展示了RNA在早期地球环境中如何自我复制,这一过程被认为是生命起源的关键。该成果为理解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见解,并为未来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最早的生命形式中,遗传信息是由RNA链携带并复制的,直到DNA和蛋白质出现并取代其地位。然而,在实验室环境中重现这种简单而原始的RNA复制过程一直是个挑战,因为RNA倾向于形成双螺旋结构,这种结构阻碍了其自身的复制。
  团队此次发现,通过使用水中的三联体RNA单元,并结合酸性和加热条件,可以有效地分...

科学家开展光钟网络协调比对实验2025-06-19

 
  科技日报北京6月18日电(记者张佳欣)在一项新研究中,科学家开展了迄今最全面的光学原子钟(以下简称“光钟”)协调比对实验。他们在6个国家同步运行多台光钟及其连接链路,跨越数千公里,迈出了更精确定义“秒”这一基本时间单位,建立全球光学时间尺度的重要一步。在最新一期《光学》期刊上,来自多个研究机构的团队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光钟利用激光精准激发原子,使其在特定能级间跃迁。这些跃迁会产生极其稳定的频率,就像钟表里的“滴答声”,可以用来计时。由于光钟种类众多所用原子不同,要充分发挥其高精度潜力,必须进行跨地域比对,确认它们的一致性。
  几十年来...

中国企业亮相法国科技创新展2025-06-17

 
  科技日报讯?(记者李宏策)第九届法国“科技万岁”科技创新展6月14日于法国巴黎凡尔赛门展览中心落幕。据组委会统计,本届展会共吸引超过18万人次观众,来自171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4000家的参展初创企业,覆盖科技、工业、教育、投资等多个专业领域,展会规模与国际化程度均创历史新高。
  今年正值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由“中展欧洲”组织的中国创新展区连续第二年携手国内科创企业集体亮相,呈现中国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绿色科技、数字医疗、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的前沿成果与实际应用,充分展现中国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与广泛的国际合作意愿。
  今年中心展区展示的宇树科技...

科学家探测到穿透人脑的光信号2025-06-17

 
  科技日报北京6月16日电?(记者刘霞)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团队首次成功探测到穿越成年人完整头骨的光信号。这项发表于最新一期《神经光子学》杂志的研究成果,突破了现有技术探测深度的限制,或将催生能探测更深层脑组织的新型光学设备。
  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作为无创脑检测手段已应用数十年。该技术通过分析大脑血液对光线的吸收特征,间接反映脑部活动情况。虽然具有便携、经济等优势,但传统fNIRS存在明显局限:光线仅能抵达大脑表层约4厘米深度,难以触及与记忆、情绪调控、运动功能相关的深部脑区。这使得在不依赖昂贵笨重的磁共振成像设备时,深部脑组织研究始终面临技...

地面望远镜观测到偏振微波信号2025-06-13

 
  科技日报北京6月12日电(记者张梦然)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科学家利用位于智利安第斯山脉高处的一台地面望远镜,观测了来自宇宙早期的偏振微波信号,首次用地基设备揭开宇宙诞生后仅几亿年时的神秘面纱——这是天文学中一个极其关键但也最不为人知的时期,被称为“宇宙黎明”。该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天体物理学杂志》上,标志着科学家首次在地面上探测到原本被认为只能通过空间望远镜才能观测到的微弱信号。
  宇宙大爆炸发生后不久,宇宙中充满了炽热的等离子体,光无法自由传播。随着宇宙膨胀并逐渐冷却,电子与质子结合形成中性氢原子,光终于可以穿越空间。这些...

我国研制出超稳定钙钛矿发光二极管2025-06-13

 
  科技日报合肥6月12日电(记者吴长锋)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肖正国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被称作“弱空间限域”的新方法,制备出了晶体颗粒更大、更耐高温的全无机钙钛矿薄膜,成功将发光二极管(LED)亮度提高到116万尼特以上,使用寿命超过18万小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钙钛矿是一种性能优越的新型材料,具有高发光效率、成本低廉和制作灵活的优点,在太阳能电池、LED和探测器中应用前景广泛。然而,由于传统的钙钛矿材料中,电子和空穴难以有效碰撞发光,因此科研人员之前多采用“强空间限域”的方法。例如,制作非常小的纳米颗粒或极薄的材料层...

“闻着都感觉饱了”有科学依据2025-06-12

 
  科技日报北京6月11日电(记者张佳欣)美食当前,有人却说“闻着都感觉饱了”?据《自然·代谢》杂志11日报道,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代谢研究所团队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这也揭示了嗅觉是如何影响进食行为的,为肥胖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团队通过脑部扫描技术,在小鼠大脑的内侧隔膜中发现了一组新的神经细胞。当小鼠闻到食物气味时,这些神经细胞会被激活,并产生饱腹感。由于这些神经细胞与负责嗅觉的嗅球直接相连,因此这个过程会在几秒钟内完成。这些神经细胞很“馋”,对多种食物气味敏感,却不会对其他无关气味作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