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夏农林科学院就全球首个枸杞属植物国际测试标准的通过组织现场观摩。这是我国继茶、高粱、牡丹、丁香、荔枝、山茶、核桃属测试指南后主导制定的第8个国际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
走进位于银川市西夏区的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种质资源圃,宛如来到丰富多彩的枸杞世界。该圃占地25公顷,是目前国内外收集枸杞种质资源种类最丰富、活体保存数量最多的基因库。6月24日,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以下简称“枸杞属测试指南”),在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第56届果树技术工作组会议上顺利通过,...
电气化铁路,是现代化铁路运输的重要标志,国家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1975年7月,宝成铁路电气化工程全部建成,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诞生,拉开了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序幕。半个世纪过去,从图纸上的工笔勾勒,到数字孪生技术的多维呈现;从工人手工架线,到智能机器人自动化作业……在数智技术加持下,中国铁路驶入崭新发展轨道,一条条电气化“钢铁长龙”在神州大地“贴地飞行”。
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6.2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超12万公里,电气化率达75.8%。飞驰的电气化铁路背后有怎样的“数智密码”?
简统化促进智能化
“现代化铁路...
7月17日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李国岗教授、戴志高教授团队联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王岐捷教授、胡光维教授团队,首次在非双曲晶体钒酸钇中观察到双曲表面声子极化激元,突破了学界对双曲极化激元依赖“本征双曲材料”的传统认知,提出“非双曲极化激元”新范式。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双曲材料因其独特电磁特性被视为纳米光子学的核心载体之一,但其光学响应被限制在固定的双曲频段,极大限制了应用潜力。
研究团队以稀土晶体钒酸钇为平台,通过实空间纳米成像与理论分析,在该材料的非双曲频段内发现了具有双曲色散特征的表面极化激元。通过...
7月17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获悉,该中心科研人员系统分析了月球阿波罗盆地内斜长岩的出露情况,成功识别出51处纯斜长岩出露点。它们分布在阿波罗盆地的北缘、南缘、盆底及中央峰环结构上。这意味着嫦娥六号从阿波罗盆地带回的月球样品,或包含代表原始月壳成分的斜长岩。相关研究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行星》。
月球正面和背面为什么不同,一直是个谜。科学家认为,早期月球像个滚烫的岩浆海,冷却时,富含钙的斜长岩因为自重较轻浮到表面,形成了最古老的原始月壳。此前美国的阿波罗任务从月球正面带回过这种斜长岩样品,但样本代表性不足,且空间覆盖范围有限...
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原炙热的阳光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依托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乐都区以光伏发电为突破口,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道路,绘就“绿电生金”的发展新图景。
走进乐都区“十三五”39兆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只见成片的光伏板,在山顶开阔地带有序铺陈。它们依山势起伏排列,在阳光照射下泛起银光,与啃食牧草的牛羊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牧光互补”的生态画卷。
这个总投资2.6亿元、占地面积超1000亩、总装机容量达39兆瓦的村级光伏电站,自2019年6月并网运行以来,就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绿色引擎”。
电站值班长聂维平介绍:“我...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依托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银河系一团超高速运动的星际气体云中,首次观测到由超音速湍流主导的复杂丝状结构网络。这一成果为揭示星际介质在结构形成早期的演化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相关论文1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
该研究的对象是一个被称作G165的极高速云。这是一团由氢原子组成的大质量气体云,距地球约5万光年,位于远离银河盘面的高银纬区域,在银河系外围空间以大约300公里/秒的速度高速运行。科研人员解释称,G165因位置偏远、环境孤立,几乎不受恒星辐射与引力...
7月14日从河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教授殷冬梅团队首次绘制了高质量的花生泛基因组图谱,并找到了影响花生籽粒大小和重量的关键分子开关。这一成果不仅为未来花生基因组学辅助改良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高产优质花生的培育按下“快进键”。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遗传学》上。
花生起源于南美洲,是农作物中唯一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豆科作物。其基因组庞大且结构复杂,给相关研究带来了诸多挑战。为深入探究花生的遗传奥秘,科研团队采集了来自全球34个主要花生产区的269份种质资源,涵盖野生种、地方品种和现代改良品种,包括2个二倍体野生种、2个四倍体野生...
7月14日从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
研究团队基于自主研发的单细胞组学技术和时空组学技术,获得涵盖拟南芥各组织全生命周期关键阶段的20个组织样本,共计913769个高质量单细胞核转录组。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构建了迄今为止植物领域取样阶段最全、数据量最大的单细胞图谱,并鉴定出38种细胞类型。
基于这一图谱,研究团队解析了拟南芥叶片衰老过程中的关键细胞类型和基因的动态变化,并通过对多个组织中共有细胞类型的跨器官比较分析,揭示...
想要破解大脑的奥秘,困难重重。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灵长类动物的脑部结构、开发靶向新工具,正逐步破译神经信号“摩斯密码”,构建灵长类“大脑地图”。
人脑屏状核,是一个被称为“大脑指挥中心”的区域,一直是神经科学领域最为神秘和引人关注的研究对象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脑智卓越中心”)、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法国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院干细胞与脑研究所、临港实验室、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腾讯生命科学实验室等机构联合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上发表了关于猕猴屏状核的重磅研究成果,首次绘制出迄今为止最为详细和全面的...
7月14日从西南大学获悉,该校童晓玲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实现家蚕从雌性向雄性的性别逆转,这一突破不仅打破了昆虫性别由染色体决定的固有模式,更为经济昆虫育种及害虫生物防治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期刊《害虫管理科学》发表。
据了解,家蚕作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和新兴模式生物,其雄蚕因抗逆性强、产丝质量高、料丝转化率高而更受蚕丝产业青睐。因此,培育全雄蚕品种成为蚕业发展的重要期盼。以往研究对家蚕性别决定相关基因进行了探索,但未能实现家蚕的完全性别逆转。
Bmdsx是控制家蚕“性别开关”的关键基因,该基因在雌蚕和雄...